2020-07-09作者: 288次阅读
孩子和家长们都看看吧!
长大后会明白,任何一个有出息的人,所得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和他的性格,行为和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特徵都能从小时候看出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孩子脑袋瓜子这幺灵,以后学习工作肯定行,这孩子做事挺果断,以后是个大事的人,这孩子敢于认错,不拍挨骂,是个有责任感的人等等。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据哈佛大学研究:一个人没出息一定有以下这九大根源。
一、犹豫不决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其他方面多幺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地人挤到一边。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但比什幺也不敢做强。
二、拖延
计画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很多时候拖延就是逃避问题和懒惰。
把横在面前的困难放大,望而却步,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找各种藉口逃避:
“无聊的工作”、
“苛刻的老闆”、
“我太忙”、
“隔一天在做也没关係”……
随之而来,我们会陷入“工作越来越无趣”,“人生越来越无聊”的泥潭中。
愈加懒惰,愈加消极,会掉入懊悔过去和幻想未来的陷阱中。
时间累积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负罪感和自我否定让人越来越焦虑。
着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让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三、三分钟热度
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三分钟热度”的人不过是从来没有体验到坚持做一件事成功后带来的喜悦,因为坚持的过程总是枯燥又充满挫折的,人的天性又是好逸恶劳。
“每一年伊始笔记本的前几页都写满了宏伟的计画,后面几乎都是空白……”
“购买了一本好书,可惜得是到现在都还没开始读……”
“下决心健身减肥,差不多在5天之后就放弃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雄心勃勃地制定计划,心灰意冷地放弃计画”的经历。
四、害怕拒绝
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人际关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绝”有关。
有时这种拒绝是很显然的,比如爱人突然的离去;或者被朋友背板和疏远。
而有时这种拒绝也可以是很细微的,比如你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的眼神,对方却移开了目光;或者你鼓起勇气给对方发了一个条微信,对方却过很久才简短回复。
一个能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是专注目标成果导向的人;而把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的人,在人际交往做事情的时候,总关注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与小自尊心。
五、自我设限
他们经常这样说:我想做A,但是我怕做不到,因为B,C,D,E种原因。
他们还没去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并给自己找了一堆不付出努力的理由。
所有的平庸与低成就都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在自己的心里默认一个“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件事情我肯定没办法做好,就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帮你阻挡任务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暂时维护你的自我价值感,但是,却剥夺了你“往上再走一步”的成功机会。
拉罗什富科说:平庸的人总是在抱怨自己不懂的东西。
六、逃避现实
白日梦患者
逃避现实的人有5个特徵。
1.经常做白日梦——逃避现实者更愿意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2.喜欢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嚮往游手好闲的生活。
3.沉迷游戏或是魔幻小说——它们可以引领你走进那个神奇浩繁的世界,让你逃避日常现实生活。
4.觉得现实世界很残酷——这是逃避现实者的常见特徵,在追寻白日梦的时候常常会遭受来自现实生活的打击。
5.无法面对不确定环境——因为在你营造的白日梦里,你才能找到确定感和安全感。
人的悲剧在于眼高手低。大多数人激动时佛挡杀佛,幻想中睥睨天下,日常生活中却没法鼓起勇气和每个週末早上都要拿电钻钻墙的邻居很好谈一谈。
七、总找藉口
错不在我。
人一旦犯了错,第一反应常常是自我辩护。
我回忆了三十几年来认识的喜欢找藉口的人,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执着的追求,人生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所以,遇到压力、遇到困难,他们就不承担,也不想承担;遇到风险、遇到挑战,就退缩。
不承担,要退缩,就迫使他们找藉口。因为找藉口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这是掩饰自己无知的方法,然后从中寻找自我安慰。
八、恐惧
谨小慎微的懦弱。
他们在工作中总有这样的感受:害怕被领导批评、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犯错、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我想起一句话: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其实就是心智的弱小,不愿意麵对挫折感。
王朔曾经跟他女儿说:“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髮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幺都重要。”
九、拒绝学习
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学习。
学习需要费脑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和自己作斗争,多痛苦啊!
还不如舒舒服服躺在家玩手机看电影,然后等看到同龄人薪资比你高、生活过的比你好时,你又在朋友圈感叹时运不济。
“我从未见过,每天从早忙到玩,拖着疲惫身子回家的人过空虚寂寞冷。
大多数人的空虚寂寞冷,基本上都是吃饱了没事闲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条规则,被父母们奉为信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出发,成为未来的精英。
拼钱、拼资源、拼关係,也成为家长们的常态,但这样就能让孩子成才吗?善于培养精英的英国家长,都做了什幺?
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培养出精英的家庭,都有哪些共同点。
1 让孩子做家务
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Julie在TED演讲中所说,“如果孩子不自己洗碗,那就意味着有人帮他们做了家务。这对他们来说,免除的不仅仅是家务,还有理解“工作必须有人来做”这件事。”
“让孩子做家务,倒垃圾,自己洗碗,洗衣服,才能让他们明白完成这些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从小开始做家务的小孩,长大后更有团队精神,更独立。”
2 教会孩子社交技能
一所英国大学,追踪了700多个孩子,从幼稚园到25岁,统计资料发现,在幼稚园时期学到的社交技能,和20年后能否取得成功关係密切。
这份长达20年的资料表明,善于社交的小孩,能够主动和同伴合作,乐意助人,能理解别人感受,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取得大学学位,并且25岁能找到全职工作的机会更大。
这份报告最后总结:“培养孩子的社交和社会情感技能,是父母为孩子规划健康未来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3 高期待
对2001年出生的6,600名儿童的进行统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现,家长的期待值,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未来的成就。
用标準的测试结果解释就是:在测试中成绩不好的学生人群,期待他们上大学的父母只占到57%;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96%的父母就期待孩子上大学。
不论父母的收入和财产有多少,家长为孩子的未来规划好上一所好的大学,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也更大。
这一点也印证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4 关係良好的家庭
伊利诺大学研究表明:在冲突多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不管父母仍在一起还是离婚,最终成功的机率要比关係健康良好家庭的孩子小很多。包括在没有冲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机会也会比冲突多的双亲家庭好。
另外,父母的吵架最终演变为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同样很负面。
5 教育程度更高
英国一所大学的教育学家Sandra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研究表明:完成高中或大学教育的母亲,更容易培养出同等学历或以上的孩子。
从1998年到2007年上幼稚园的14,000名孩子,资料调查发现,少女妈妈(18岁或以下)家庭的孩子,比起同龄人,接受高中或本科教育的更少。
父母的教育程度,一定意义上预测了孩子未来的教育程度。
6
很早开始教数学
2012年,一份针对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35,000多个学龄前儿童调查显示,更早开发孩子的数学技能,在未来能转化成非常大的优势。
不管是数字,数数,还是其他最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未来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儘早的掌握这些数学技能,不仅让孩子未来的数学能力有优势,阅读、逻辑思维等其他方面也会受益匪浅。
7 和孩子关係良好
2014年的一项报告,调查了243个孩子,结果显示,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精心照顾的孩子,不仅在学校成绩表现优秀,为未来二三十年,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 在孩子小时候对亲子关係的投入,未来会收到长期的回报。
8 压力更小
科学研究表明,在孩子3岁-11岁之间,家长陪伴的时间长短,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表现,幸福和成就。
但“密集母职”和“直升机式父母”( 过度关心子女的家长)却会适得其反。
父母的压力,尤其是挣扎在工作和家庭的时间上时,不知不觉就会影响孩子。心理学家称之为 “情绪感染”,如果父母经常疲惫不堪或情绪奔溃,这种情绪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9 更看重努力,而不害怕失败
孩子对成功的看法,一定意义上也决定着他们未来的成就。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Dweck研究了儿童对成就后果的归因类型及其对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那些成功的人都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他们都有不断挑战困难的意愿。
Dweck教授,把认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测试组成的想法,称为 “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
那些成功孩子的观念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Dweck将其称为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
简单来说,就是思维影响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告诉孩子,你成绩优秀是因为聪明,天生智力,那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而如果家长告诉孩子,你的成功是因为你付出了努力,那就教会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
10 职场妈妈
根据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妈妈有工作,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有非常多的好处。
研究发现,在职场妈妈的家庭中,女孩上学时间更长,更容易获得管理层的工作,薪资也会更高-比全职妈妈家庭的同龄人高23%。在职场妈妈的家庭中成长的男孩,会更愿意参与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工作,比同龄人每週多7个半小时。
11 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英国一大学的研究,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比起25年前增加了30-40%。
英国收入越高的父母,把孩子送到Outstanding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的机会更大。
12 有权威,而不是独裁或放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Diana Baumride,提出世界有三种父母风格:
Permissive: 放任不管,接受孩子的一切,不会有任何惩罚的父母;
Authoritarian: 独裁主义,试图控制孩子,或按照一定标准给孩子塑形的父母;
Authoritative: 有权威,能理性引导孩子的父母
最理想的就是有权威的父母,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父母不会遏制孩子的发展。
13 教会孩子“Grit”
这是前几年比较火的一个概念,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获得“天才奖”的儿童教育专家Angela Duckworth 提出。
Grit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沙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
Angela Duckworth 的“Grit理论”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徵。
这个理论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学习中面对更多挣扎和冒险,而不只是获得了正确答案。智商是与生俱来的,而坚毅是每个人都可以开发的。
儿童未来的学业表现、事业成就、生活的幸福程度,只有不足20%取决于智商,其余绝大部分是由情商决定的。
来源:大马头条